煙水亭位于九江市長江南岸的甘棠湖中,相傳為三國時名將周瑜的點將臺故址。唐代詩人白居易始建亭湖中,取其《琵琶行》詩句 “別時茫茫江浸月”,稱“浸月亭”。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在九江講學時,又在湖堤上另建一亭,取“山頭水色薄籠煙”詩句,名“煙水亭”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兩亭皆毀。至明末,重建煙水亭于浸月亭舊址。甘棠湖中,煙水亭樓臺遠距世俗紅塵。走過九曲小橋,進入洞門,即到四周環水的煙水亭。在粉墻環抱、樓臺高聳、綠樹濃郁、湖平如鏡的環境中。猶如到達世外桃源。亭為水榭式建筑,有船廳、翠照軒、境波樓、純陽殿等。純陽殿左壁嵌石碑一方,上刻大草書“壽”字,由“九轉煉丹”四字組成,傳為呂洞賓手跡。殿內陳列文物,以有東林寺標記的砂缽最引人注目。亭前方丈地,石雕圍欄貼水而起,垂柳翠柏點綴其間。兩邊有石鑿“藏劍匣”,相傳因為廬山北雙劍峰之刃直對九江市,于是人們鑿石匣收藏。從煙水亭向南眺望,在湖面波光粼粼、水岸交接的極遠處,青黛色的山脈起伏迤邐,此即名聞中外的避暑勝地廬山。在煙水亭遠眺,別有一番景色。
唐時,江州司馬白居易曾蕩舟至此眺望湖光山色,感興賦詩。北宋時,理學家周敦頤見此島狀如月,遂名“浸月”。后人在島上建“浸月亭”,寓景于白居易《琵琶行》詩中“別時茫茫江浸月”的詩意,也寄托了后人對白居易、周敦頤兩位賢人的懷念。后來,周敦頤的兒子周壽從湖南來到江州為父守墓,見甘棠湖一帶“山頭不溝薄蘢煙”,遂在湖堤建一亭,名為煙水亭。明嘉靖年間,兩亭俱廢。明萬歷二十一年(1593),九江關督黃騰春于浸月亭故址重建煙水亭,這就是現今煙水亭的由來。明清時期煙水亭建筑屢建屢廢,清同治七年(1868)由僧人古懷募捐重建。至清光緒間,煙水亭建筑才形成現在規模。建國后逐年保養維修,并建九曲橋通向湖岸。
浸月島上的建筑群分為左、中、右三部分。人們習慣上稱島上整個建筑為煙水亭,其實每座建筑各有名稱。左為翠照軒、聽雨軒、亦亭;右為浸月亭和船廳;中間依次是煙水亭、純陽殿、五賢閣、觀音閣。這三組建筑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聯系。形式變化多樣,風格協調統一。庭院、天井內花木扶疏、秀石玲瓏,清新典雅,讓人賞心悅目,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上園林。
煙水亭煙水亭是歷代文人騷客宴游之地。亭內有風格各異的楹聯匾額,或敘事繪景,或寫意抒情,聯由景出,文景交融,游亭觀聯,雅趣盎然。
舊時,煙水亭是本城民眾祭祀先賢的香火之居。五賢閣內紀念的五位賢士和賢吏是:田園詩人陶淵明、江州刺史李渤、江州司馬白居易、宋、明理學大師周敦頤、王陽明,F煙水亭各廳室已改作九江文物陳列室,在這里可以看到具有地方特色的出土文物。
據府志記載,“八洞神仙”之一的呂洞賓,曾當過潯陽縣令,為九江人辦過不少好事。純陽殿中的呂洞賓塑像早已毀于兵燹,殿后留下一塊相傳呂道人親書的“壽”字碑。斗大的“壽”字,一筆九轉,寓意“九轉成丹”。字體蒼古,初看是個“壽”字,細看則為“丹”字。據說這塊似“壽”似“丹”的字碑,寄寓了呂洞賓對九江百姓人壽年豐的美好祝愿。
煙水亭石級兩旁有藏劍石匣一對,立于亭前石級兩旁,有納峰藏劍之意。據載:九江常遭屠城和匪寇騷擾,按陰陽家之說,皆因郡城面對廬山雙劍峰所致!八吻篱g,郡守唐立方乃辟譙樓前地筑為二城,夾樓矗其上,謂之匣樓,曰:匣實藏劍”。后遭毀,F石鑿于清同治十二年(1873),為知縣陳鼐擴建煙水亭時所鑿。